-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欧盟发难中国电动汽车到底伤害谁?
欧盟宣布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后,德国国内反应谨慎。广州开发区驻德国海德堡离岸创新中心总监费瑞翔博士(Dr. Daniel Frerichs)近日刚刚从慕尼黑车展(IAA)归来。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上述消息宣布后,他同德国一些业界人士交谈,“德国业界对此相当谨慎,因为和法国相比,德国汽车业可能会失去更多”。"因此,我比较赞同汽车专家(CAR-Center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杜丹胡佛(Ferdinand Dudenhöffer)教授的观点,他在最近一次采访中强调,德国汽车工业有高达30%至 40%的汽车销往中国,所以受中国任何反制措施的影响也会最大。因此,欧盟最近的做法可能不会得到德国工业界的太多支持,反而会得到法国等国家的支持,因为它们在中国的损失较小"。他表示。德国经济研究所(IW)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德国进口的中国汽车和零部件增长了75%,目前进入德国的中国汽车品牌总数为8个,不过销量仅占德国汽车销量的1...
智能设备 2023-09-19 16:07:31 -
中国半导体,要被“气”死了?
如果我告诉你,全世界每年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每年要花1万亿人民币,你相信吗?事实上,这是一个长期被人忽视的工业领域——工业气体。不管你现在身处何处,环顾四周,你身边用到的东西,生产的时候很多都要用到工业气体。最简单的,比方说我们平时吃的速冻水饺、膨化食品,里面都会充氮气。再比如为了给我们家里的电视做液晶面板,厂商也需要用大量的氮气,还有氦气、氢气、氧气等等。最复杂的,手机里面的芯片,生产过程中也需要用到工业气体。大工业生产当中,有很多环节是不能暴露在空气环境中进行生产的,还有很多环节需要一些特殊气体参与反应。工业气体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产业中,如金属冶炼、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食品加工、电子及半导体、环保、医疗等、新能源、新材料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战略性的支持作用,所以也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就是在这个非常冷门的领域里,有一家市值超过1万亿人民币的公司,就是德国的林德,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供应商。一个会让国人感到垂头丧气的消息是: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基本上还是个“小弟”的状态。这个领域中越容易做的气体,我们做得越多、做得越好;但是越难做的,我们要么没有,要么很少。几乎就是“卡脖子”的字面意思——差口“气”。所有人都知道,这几年国内芯片制造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但是这其中很多工厂,他们要用到的很多种工业气体,主要依赖进口。没有这些气体,你根本做不出芯片来。这些气体叫做“电子特气”。工业气体首先可以分成大宗气体(比如氧气、氮气)和特种气体,其次又可以分成电子气体和非电子气体。电子特气,就是电子特种气体。生产一枚芯片,需要100多种电子特气。事实上,在半导体晶圆制造过程中,成本占比最大的是硅片,第二大的就是电子特气了。根据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数据,现阶段集成电路所用的电子特气中,我国仅能生产约20%的品种,其余品种均依赖进口。一些高端气体100%依赖进口,比如离子注入气、光刻激光气等。有的进口电子特种气体1公斤就要卖几万块钱。现在全球电子特气的市场份额,四家外国巨头占比超过了90%。看一看这四大家的营收和净利增长势头,就知道这个行业是一个怎样的朝阳产业了。具体到中国市场,我们的国产化率只有15%。以稀有气体,也就是氦氖氩氪氙为例,中国的出口量跟进口量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但越是这样,国产化的机会越大,相关企业的增长空间也越大。工业气体这个行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很多企业都是走了一条“先易后难”的道路。他们先从大宗气体入手,站稳脚跟,再去攻克特种气体,尤其是电子特气。其中一个原因是研发电子特气的大规模量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另一个原因是,很多电子特气的制造过程中,本身就需要用到大宗气体作为原料气。赶上了这几年半导体国产替代炒得火热,这些原来做大宗工业气体的中国企业也被寄予了厚望。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介绍几家气体“小巨人”。首先是中国工业气体的龙头——杭氧股份。杭氧股份是中国唯一一家在本土工业气体市场规模上,能与国际四大家里比较弱小的两家掰掰手腕的。1950年,这家企业就成立了,最早是做制氧机的,后来他们就开始做空气分离设备(简称“空分设备”),这种设备利用深冷方法将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氩气等实现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氧气、氮气和氩气、液氧、液氮及液氩等产品。空分设备在冶金、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子、航空航天、环保及医疗等行业应用广泛。换句话说他们很长一段时间也不是做气体的,是做气体设备的。2009年,杭氧把32000立方米/小时的空分设备卖到了德国,这是中国第一次把大型成套的空分出口到空分设备的发源地。杭氧最扬眉吐气的一次,是神华宁煤的一个大项目,当时对方要采购12套十万等级的空分设备,也就是每套设备每小时能生产10万立方米的氧气。一开始对方要采购10套国外的,只给杭氧留两套试试,这样国产的一旦出问题,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结果杭氧人不干了,要做就做6套,跟外国人一较高下。而这个外方,正是空分设备的全球老大,也是工业气体的全球老大林德。当时中国人从来没做过十万等级,但杭氧人凭着数年毕其功于一役的劲头,拿下了这6套十万等级设备。2017年3月,杭氧第一套十万等级空分成功出氧,氧纯度达到99...
智能设备 2023-09-19 12:39:38 -
破解中国洗碗机普及“人货场”问题,行业进入提速“关键期”
“精致”与“懒”从不是对立的词汇,人类科技的持续进步就是我们利用巧思不断释放体力劳动负担的过程,从纺织机到生成式大模型概莫如是。而日常生活中,“科技解放双手”的例子也十分广泛,比如被誉为现代清洁生活“三大利器”的洗衣机、洗地机还有洗碗机,解开了束缚在我们双手上几千年的家务绳索。而如何促进洗碗机等家电产品走入5亿中国家庭,行业正在积极行动。9月15日,由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指导,中国家电网主办的“朝思暮享,碗象新生2023中国洗碗机消费普及活动7.0”在京举行,会上来自卡萨帝、亮碟、方太、海尔、美的、松下、老板、西门子家电、华帝、惠而浦、友嘉等品牌的洗碗机和洗涤剂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话洗碗机行业前景及产品普及过程中尚需完善的议题。独家渠道合作伙伴京东家电家居,特别合作媒体“瑞丽家居设计”以及数据支持机构GfK中怡康的代表,也积极加入到这场“思·享·汇”中。瞄准一个“小目标” 破解洗碗机普及“人货场”问题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表示,目前冰空洗等大家电已经广泛渗透中国家庭生活,而现在我们家中还缺少一台洗碗机。从购买力来讲,洗碗机的购买已经不是问题,但行业还需要一些市场驱动。与大白电的普及不同,洗碗机的普及将是渐进式的,它的机会点在于消费者追求品质、舒适生活,在于洗碗机能够带来的便利、干净、省水体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中国家电网总编吕盛华对7年间行业在洗碗机普及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同时提炼出洗碗机普及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他认为,当前洗碗机的普及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快,归结而言,首先,消费者不认为洗碗机是家庭必需品;另外,消费者对洗碗机省水这一核心优势不了解;同时,70%的中国家庭厨房面积在4-6㎡,将洗碗机装进厨房很有挑战。如何解决这些普及过程中的“人货场”问题,是行业向前迈进的第一步。目前中国家庭洗碗机渗透率刚突破3%,而与我们人均GDP相当的土耳其洗碗机渗透率接近90%。他提到,如果到2030年我们的普及率能达到10%,对于行业而言意味着巨大机会,也希望大家一同聚力推动行业关键期的提速。中国家电网总编吕盛华中国水利报社项目管理处(节水传播处)处长张凯提到,省水、节水是洗碗机重要的推广机会点,洗碗机耗水量只有手洗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节水效率非常高。我国是十分缺水的国家,以洗碗机为代表的节水型家电正在成为国家“节水产业”的一部分。2021年,中国洗碗机水效标识已经实施,而未来也希望通过更多“节水认证”,让消费者了解到洗碗机这一核心优势。中国水利报社项目管理处(节水传播处)处长张凯利洁时曼伦家清品类首席营销官胡蓉提到,土耳其的洗碗机普及从0到90%的渗透率,历经了30余年,第一个10年是“两轮车”速度的导入时代,渗透率到达5%,第二个10年是“三轮车”速度的发展时代,渗透率到达黄金拐点15%,然后进入第三个10年“四轮车”飞速发展的普及时代,到达现在超90%的渗透率。我们归纳了驱动其市场增长的三大因素,即文化驱动,家庭聚餐习惯浓厚,碗碟清洗量大,洗碗机能切实帮助他们“降负”;利益驱动,就洗碗机省水、节能、卫生这些特点以生动可视化的方式展开;最后,合作驱动,各洗碗机厂商携手亮碟,一起为消费者提供最佳使用体验,以及坚持以品类教育为核心,一以贯之向消费者传递洗碗机的使用益处。这些经验,值得中国洗碗机行业借鉴。利洁时曼伦家清品类首席营销官胡蓉京东家电家居冰洗厨卫业务部洗碗机业务负责人刘洋认为,近些年,中国洗碗机在技术功能上越发精进,凭借深度净洗、健康消杀和易用美学的升级体验,越发受到消费者青睐。但不可否认的是,放眼全球来看,目前中国洗碗机的渗透率仅在3%左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洗碗机在中国市场出现的一轮引爆,属于阶段性、周期性的动荡式发展,而其在中国家庭的保有量虽低,也并不意味着洗碗机在中国市场上就会一路“节节增长”不停步,也不意味着相关企业只要加码、投资洗碗机,就能“高枕无忧”获得高回报。行业还需进一步加强生产制造的现代化水平以提升产品品质,同时也要完善上下游一体化链条,深化产业链优势。京东家电家居冰洗厨卫业务部洗碗机业务负责人刘洋美的厨房与热水事业部硬物洗护产品总监仇灿华认为,目前阻碍中国洗碗机市场增长的原因一是产品,一是服务。以前大家主要将外销洗碗机拿来国内卖,体验方面并不好,随着本土化创新的兴起,这一方面已经得到极大改善;而在服务方面,行业也在研究如何优化洗碗机安装体验,尤其随着新房销量的放缓,存量房改造支撑起洗碗机销售的半壁江山,而存量房中橱柜标准参差不齐,电路水路改造程度大,因而为消费者提供满足不同尺寸需求的产品,以及提升企业厨改服务,是行业提升的重点。此外,美的自身也会发挥灯塔工厂的优势,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降低购买的价格门槛,加速普及,满足更广泛、多元的市场需求。美的厨房与热水事业部硬物洗护产品总监仇灿华据GfK中怡康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我国洗碗机全渠道销售额达到61亿元,同比提升9%,其中线上销售规模约26亿元,销量约60万台;线下实现销售额35亿元,销量约59万台。GfK中怡康大家电事业部总经理彭显东表示,2005年到2022年中国洗碗机销量复合增长率达到24...
智能设备 2023-09-19 12:39:17 -
社评: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抹黑,是一种精神内耗
来源:环球时报当地时间7月21日,美国众议院两个委员会表示,他们正在调查福特汽车公司与中国电池公司宁德时代的合作伙伴关系,评估中国参与关键行业的“潜在风险”。自福特公司今年2月宣布将斥资35亿美元在密歇根州建立一家电池厂,并使用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相关技术以来,美国国内的反华政客就像闻着腥味的猫一样,不断要求福特公司“自证清白”,拿出一副不清除所有中国元素绝不罢休的架势...
智能设备 2023-09-19 12:39:17 -
推动开源供应链安全发展2023中国互联网大会开源供应链论坛在京举办
目前企业使用开源软件构建产品供应给下游用户成为主流趋势,开源软件中的开源漏洞问题屡屡出现,如何构建开源供应链风险管理成为众多产品供应企业的痛点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开源供应链安全发展,提升各企事业单位开源供应链安全管理能力,降低开源供应链安全风险,2023年7月18日上午9:00,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合办的“2023中国互联网大会开源供应链论坛”在北京举办...
智能设备 2023-09-19 12:38:19 -
中国一汽科技创新基地正式启用,国内首个新能源智能网联园区
IT之家 7 月 17 日消息,为庆祝中国一汽成立 70 周年,一汽前天在吉林开展了创新成果汇报展,而中国一汽科技创新基地也宣布正式启用,这是国内首个新能源智能网联园区。吉林省市区领导,中国一汽董事邱现东,中国一汽副总经理兼研发总院院长梁贵友,22 名院士、专家等共 100 余人参加了启用仪式,共同见证国内首个新能源智能网联前瞻创新园区正式启动运行...
智能设备 2023-09-19 12:38:10 -
ASML:对中国大陆客户需求的满足率显著高于前两年有些需求将排到2024年
《科创板日报》20日讯,ASML(阿斯麦)首席执行官Peter Wennink在欧洲中部时间19日下午举行的2023Q2业绩电话会中表示,“我们的产能对于中国大陆客户仍然供不应求,对需求的满足率仍低于100%,但显著高于2021年和2022年时远低于50%的水平,有一些需求将排到2024年。”(记者 朱凌) ...
智能设备 2023-09-19 12:37:43 -
智见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车企不要总讲“卷”,要找准定位用产品说话
出品|网易科技《智见访谈》作者|赵芙瑶编辑|丁广胜2023年,伴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智能电动汽车进入了智能化角逐的下半场。软件已成为决定汽车性能和功能的关键因素,智能汽车逐渐具备了千人千面、常用常新的特点,软件的灵活定制和快速迭代为智能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智能设备 2023-09-19 12:36:30 -
对话梁建章:AI时代不被“卡脖子”,中国提高生育率迫在眉睫
中国目前的生育率已经下降到了全世界第二低的位置。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不生小孩,逐年降低的生育率引起了政府和经济学家的担忧。6月30日,携程宣布了一项关于人口生育的激励政策,并计划在未来投入10亿元。该政策从2023年7月1日起,对入职满3年的全球员工,不论性别,每新生育一个孩子,将获得每年1万元的现金补贴,发放至孩子满5周岁后终止。关于这项政策,携程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同时也是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认为:如果我们现在不提高生育率,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后不仅会影响中国的创新能力,也将会影响国家在世界财富分配中的地位。这期,我们与梁建章聊一聊他是如何看待AI浪潮及AI影响下的旅游、教育、人口经济,以及他如何看待长寿与永生这个话题。以下是部分访谈精选01 AI目前无法完全取代旅游业,在垂直领域的应用才刚开始硅谷101:最近AI创业在硅谷特别的火,我首先想问一下您对于AI的感受?梁建章:我觉得AI确实给我很大的震惊。但对我冲击更大的可能不是商业上,因为现在大家一窝蜂地冲进去,有些可能成立,有些不一定能成立,主要给我在哲学和观念上有一个很大的冲击。以前认为人脑跟电脑还有巨大的差异,电脑跟人脑还差得很远。但这次看来,电脑只要能够模拟人脑的神经元,它就能够产生巨大的跃迁。所谓智能一定是会同时带来它的不可预测性跟它的不可解释性。这种黑盒一样的AI使得未来的创新和人工智能的迭代可能会没有那么快,现在的智能模型我觉得有些方面还是被高估了。要做到商业的功能还远远不够,但是未来只是时间问题。硅谷101:如果您拿旅游业来举例的话,AI来了之后,有哪些岗位会慢慢的消失,然后有哪些岗位会新出来?梁建章:旅游业是一个很重的行业,所以它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被AI取代的比例不会很高。因为飞机还是要这么飞过去,空姐或者是酒店还是要靠人工,建筑和装修工人因为他在比较复杂的环境里,也是比较难被AI取代。酒店实际上是属于房地产的行业,本身也比较难被取代。酒店前台的check in可能能自动化,但是清洁、整理这些还是很难被AI取代。随着AI的发展,这个行业会有更多的收入,以后旅游方面的消费会增加,虽然价格有一部分会略微便宜,但不会便宜太多,整体这个行业的规模会增大。硅谷101:AI帮你订机票、订酒店,很快就可以做了。ChatGPT刚来的时候,大家还在说它只能跟你聊聊天,但是很快OpenAI就发布了它的API,现在很多创业公司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梁建章:我跟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样,AI能够帮你订酒店、订机票这件事情,其实早就有人想做了。最早是OTA(在线旅游Online Travel Agency),就是你打电话,或者是你在网上说你要订什么东西。后来出现了 Meta search(元搜索),实际上它出来的定位就是帮客人去比价,它们也是想做到个性化或智能化。我们也做Meta,就等于是OTA跟Meta混在一起变成了叫OTA+Meta的一种混合模式的公司。如果做一个独立的AI系统到底比现在这些公司或以前的Meta公司能好到什么程度?AI大家都可以做,而原有的公司可能它本身就有更多的用户场景、用户数据,所以我不太认为这样的一个AI系统会比以前做得更好。另外为什么以前的AI系统没有这么智能呢?因为要知道这个客户足够多的信息和数据才能够帮他选酒店的,要知道他有钱没钱、大概住过的酒店。如果真的到了夏威夷,夏威夷有许多的岛和不同的酒店,你能相信它帮你选吗?很难的。这个行程可能是根据你当时家庭、天气等情况决定,AI虽然可以比现在做得更好,但是要完全帮你搞定,几乎是不可能的。我现在也有助理,一些商务的出行,助理帮我选酒店。如果我是去一个几天的度假,可能还是得我自己选。虽然我的助理已经对我非常了解了,最后还是得我自己选,因为每个人的喜好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助理,他不需要查其他任何数据,就能够给你提供很好的服务,那AI可能是能比原来做得好很多。但是他如果到最后还是要查有哪些酒店、现在价格有多少、哪些行程安排是比较合理的,这跟原来的过程只是略微改进了一些,不一定会产生颠覆性创新。硅谷101:携程现在有任何AI+旅游的应用布局吗?梁建章:内部我们每个部门几乎都可以用来提高效率。对于客户来讲,最直接的是客服。客人问一个问题,或者要处理订单的售后服务,这些都可以获得效率的提升。原来机器人能够做到自动化率是50%,现在用AI的大模型,可以提高到 70%-80%,这是巨大的效率提升。售前方面如果客人已经是比较确定去某个目的地,比如说航班,很明确有a到b的时间,则对酒店是什么地方、住几天的效率提升不大,现在这方面已经被我们优化得相当高了。如果客人目的地和行程不是很明确,要去哪个地方要住几天也不是很确定,AI就可能提供比较大的帮助,但现在的ChatGPT在这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说这个行程还不错,但是我想更紧凑一些,或者我孩子更喜欢一些的行程,能不能用AI模型给它做出来?我也不知道,可以有待尝试。这些功能怎么跟实时数据结合起来就更难了,比如说预算是多少、哪天回去,不是一个大语言模型能够完全解决的。大语言模型能够解决一部分,能够把以前的体验提升一部分,但要跟原来的行程数据和现在的实时数据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所以AI在垂直领域的应用我觉得刚刚开始,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做,也不是完全颠覆性的,它只是把50%提高了70%,在客服方面和行程规划方面能够比以前做得好,能够提高一些。因为它可以理解你的问题,可以举一反三的去理解你的问题。02 未来的教育重点应在提升知识面的广度硅谷101:接下来想聊聊教育方面。可能几代人之后,服务员、快递这些工作也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那就只剩金字塔上面最高智力以及最高创新的工作。您觉得有那么多工作给这么多的人口吗?梁建章:现在跟创新相关的工作人员一直是在增加的,创造工具的人员也是越来越多,现在大概占到5%。中国的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占GDP的比例也会提高,它已经到了5%,未来会到10%以上。工作人员最终会变成创造工具的人跟使用工具的人,创造工具的人应该是会赚比较多的钱,使用工具赚比较少的钱。人类的闲暇时间也会越来越多,大家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娱乐,那娱乐方面也会有创新,比如说你做一个播客、直播,讲一个笑话、段子等这些都会是某种程度的创新。硅谷101:如果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看,您觉得需要什么样的改变来确保我们以后的孩子们能够胜任第一代的工作?需要教育上面的革新吗?梁建章:现在的教育效率是非常低的,跟几十年前比效率下降的不是一点点。现在的高中生跟几十年前高中生学的内容是一样的,高考也就考那么点东西,也没有考微积分,但现在家长跟学生的投入要比以前大很多,学习的时间长了很多。不光是每天学习的时间长,很多学制也长了。我们那时候小学和初高中都是五年,现在都是六年。很多时间浪费在了准备考试。考试是为了把原来学到的90分去提高到 91分,因为一分可以淘汰掉几十万人,但这个是无效的。现在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所以不应该是把东西学精,把最后一分去拿到,而是说你应该学更多的东西。尤其是现在可以自学,你应该在有限的20年里面学尽可能多的学科。如果掌握了计算机学科,可能很多行业都会打开这个窗口,打开这个创新之门,然后你对经济的理解、对理财的理解,不一定对你创业有用,对你将来生活也有用。这些都是对于整个世界的理解。不要限制你的专业,你想从事什么工作也不要受限制,因为你未来的创新必然是要多个学科组合的。即使是生物也需要,计算机生物跟脑科学也有关系。广度对未来要做一个创新、能干的人来说很重要。深度也不是不重要,深度是你对每一件事的模型要理解,但不需要去死记硬背。一个更好说法是,在研究生之前可以凭你的兴趣涉足尽可能多的、广泛的学科。最后你要决定留在某个领域,再通过考试或者去做一些研究项目,去到这个领域。在这之前应该尽可能快的、广的去了解各种知识。即使你未来达不到那个高度,你了解这些知识的话对于未来无论是就业、生活都会有所帮助。03 市场大小决定数据多寡与智能社会硅谷101:如果以后我们的教育模式,就像您说的,大家都学得越快越多,然后用AI作为工具来帮助人们,那您觉得人口跟创新的正相关这个会打破吗?梁建章:人口跟创新的正相关可能是更加紧密了。因为未来你要么是工具的创造者,要么是工具的使用者,那工具的创造者会分配远比工具的使用者更多的财富。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减少,那它创新的人才就会减少,它的产业如果没有贸易战那还好,如果有贸易战、科技战的话,那被卡脖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你的这个池子、市场规模小,那很有可能在贸易战的情况下被人家卡脖子,那更加不太可能成为创新的生产者,仅仅变成一个工具的使用者,那在全球财富的分配当中就会处于弱势。所以未来是否有一个比较庞大的自我的市场和创新的人群,能否够做出世界领先的东西,决定了你在世界财富的分配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如果人口老龄化、人口减少,那能够分到的可能就很少。尤其是在AI的智能社会,因为AI算法需要很多数据,很多人来使用才能使算法不断的优化,更多的市场才能使一些新的产品更早的被试错,或者被商业化。比如说新的一个算法,可能在美国或者英语市场一年时间就可以拿到足够的客户,变成商业化,那在中文市场可能就是要一年半时间,但如果中国的人口少了很多的话,时间上就会落后很多。ChatGPT也是一样,就中国人口还比较多,使得中国是唯一一个可以跟美国公司比一比的。ChatGPT用中国的数据来训练也不会差很多,但如果是其他小语言国家,它不可能本土培养出来很好的算法。所以在未来的智能社会,数据变得很重要,本土市场的人口规模也变得很重要,所以不光是人才多少的问题,也是市场大小的问题。近期的话,中国年轻人这个庞大人群还是会在今后20年爆发出比较强的创新力。但是我们如果不提升生育率的话,我们过去新生人口的崩塌的话,会在一二十年以后严重影响中国未来的创新力。04 影响生育率的三个因素:时间、财务、教育硅谷101:在过去几年,您非常公开的来鼓励大家要多生,要提高生育率。你有没有听到一些负面的年轻人观点说干嘛要催我生?您对这些负面的观点您理解吗?梁建章:对,理解,我就是让大家理解这件事情,尤其是政府决策部门去理解这件事情。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生育率第二低的国家,韩国是最低的,平均一对夫妇只生0.8个小孩,等于是下一代人只有上一代的人1/3。日本是生1...
智能设备 2023-09-19 12:35:01 -
中国启动建设超低轨道卫星星座!计划2030年完成300颗星组网运行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近年来大规模的卫星星座成为航天界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环球时报》记者7月13日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获悉,中国航天科工空间工程总体部当天宣布,将正式启动超低轨通信、遥感一体星座建设。这个最终规模达到300余颗卫星的大型星座系统在最终建成后,将具备“全球任一地点10分钟内查访”的即时业务响应和服务能力,这将为全球应急救援、火情监测、防灾减灾领域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和能力支撑。超低轨卫星星座优势在哪里中国航天科工空间工程总体部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总设计师张楠7月13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超低轨的概念主要还是从距离地面的高度来划分的。”他表示,通常而言,低轨是指距离地面500-2000公里的轨道高度,遥感卫星一般在距离地面500-600公里的高度运行,我国正在建设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一般在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高度运行。中国空间站则位于距离地面400公里的轨道。美国“星链”互联网卫星星座的主要运行高度在550公里左右。而超低轨距离地面更近,轨道高度通常在300公里以下,未来中国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想要应用的空域范围计划将在15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从国外和国内的情况来看,超低轨目前尚未大规模的开发应用,此前只开展过一些科学应用试验。张楠表示,这是因为在该轨道高度上有残留的空气,它会对卫星的运行产生阻力,卫星想要在这个轨道上长时间运行,必然需要消耗更多的燃料,付出额外的代价才能抵消大气阻力的作用。张楠解释称:“相较于传统轨道,超低轨的动力学环境复杂,稀薄大气阻力、原子氧通量随轨道降低以近指数规律增长,维持卫星长期稳定可靠运行,需要抵消卫星轨道由于更高的大气阻力而快速衰减的影响,长期运行需要面对诸多技术挑战。”尽管超低轨长期运行需要面对诸多技术挑战,目前尚未规模化应用开发,但投资价值巨大,美国、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均已启动相关商业或科学探空活动。张楠介绍称,“超低轨卫星因为距离地面更近,因此能够处理一些微弱信号,而在对地观测的层面,距离地面更近也意味着对地观测时看得更清楚。”超低轨卫星具有超高的价值,因轨道高度降低,对地“遥感”变为“近端”而获得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观测分辨率、更短的传输时延等,可实现同等分辨率下光学载荷重量、成本降低50%,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重量、成本均降低40%。可以搭载不同载荷在谈及开展这一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性大型星座建设计划的初衷时,中国航天科工空间工程总体部副总经理李艳彬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当前我国的卫星遥感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应用少”等问题,无法全面保障抢险救灾、应急调度等重大行动对关键信息时效性的迫切需求。因此,中国航天科工空间工程总体部提出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建设计划,可利用超低轨卫星有效载荷成本低、通信时延小、用户终端小型化等优势,构筑一个开放的分布式智能型网络化超低轨空间基础底座。这些卫星可以搭载不同载荷,辅以先进星载智能处理、星端直连、星间通信技术,从而能够更为快速、精准地获取空间信息,满足政府、企业甚至个人对于更高精度、高时效、高可靠空间决策信息方面的迫切需求。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中国启动建设的这套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将达到0.5米,空间信息能在15分钟内直达用户。通过星上的AI智能处理、卫星与用户终端直连、星间通信等功能,可省去大量的地面集中数据处理环节,实现空间信息直达用户终端,孵化出一个卫星直接服务于大众的新型产业生态。李艳彬形象地介绍称:“届时我们能够实现第一颗卫星接收用户需求,第二颗卫星拍摄所需信息,第三颗卫星完成智能处理以及实现图像数据在轨实时处理与智能识别,并将结果通过星间链路传输、星端链路快速分发的应用场景。”据介绍,这些能力可为应急救援、火情监测、防灾减灾领域提供有效的数据和能力支撑,卫星应用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常态化的灾情监测预警,应急事件发生后,星间传输和星上智能处理可以高效拍摄和提取关键信息,依托自主网络直传至车载或便携终端,在15分钟内为一线处置单元和前线指挥机构提供高时效的灾区现场影像,高效支撑应急救援和辅助决策。就商业价值而言,一方面,这套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对热点区域或重点目标进行高分辨率实时观测和目标特性获取,通过销售卫星及用户终端产品(含软件)、空间数据产品及增值服务来获取商业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超低轨空间基础底座打造新质新域产业生态,面向社会征集搭载载荷,实现互利共赢。需要突破诸多关键技术不过,想要实现这些目标,该项目团队需要突破星间协同高效观测和星上智能处理等关键技术。张楠介绍称,该项目计划在2023年完成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首发星发射,2024年完成9星业务验证星簇发射,同时完成卫星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即时ToC遥感业务应用示范系统,提供1天级服务响应能力和信息直达用户大众。2026-2030年间,该项目将进入规模组网阶段,计划2030年完成300颗星在轨组网运行,提供可见光、SAR、高光谱、红外多元服务体系,形成全球15分钟响应能力。到2030年以后,完成业务系统全面建设,达到全球范围10分钟以内的即时业务响应和服务能力。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卫星的设计寿命为5年,为了保证卫星能够长期在轨运行,主要采用两种途径。张楠介绍称,首先从卫星的总体设计上,会对卫星的外形进行针对性的气动设计,减少卫星的阻力,这样相对而言就能减少卫星维持轨道高度所消耗的燃料量。而为了减少气动对于卫星姿态的影响,卫星还将进行增稳设计,例如充分利用好卫星的太阳翼,这样就能够让卫星飞得更稳。此外,随着电推进技术的日渐成熟,相关产品也将应用在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卫星上。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商业公司在致力于开发小型电推产品,这些电推产品不仅价格更低,而且使用寿命和可靠性也在同步提升,在采用这种电推进技术后,就能够大幅减少卫星维持轨道高度所消耗的燃料重量。关于超低轨通信、遥感一体星座的具体研制情况,张楠透露称,“目前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首发星已完成正样产品设计与投产,首星将搭载光学遥感相机、星载智能处理设备、原子氧探测器等有效载荷,计划12月发射。” ...
智能设备 2023-09-19 12:34:34 -
英特尔Gaudi2处理器发布,针对中国市场,可为大语言模型提供推理性能
【网易科技7月11日报道】英特尔AI产品战略暨Gaudi2新品发布会今日在京举行。会上,英特尔正式于中国市场推出第二代Gaudi深度学习加速器——Habana Gaudi2。据介绍,Gaudi2深度学习加速器暨Gaudi2夹层卡HL-225B,以第一代Gaudi高性能架构为基础,具备:24个可编程Tensor处理器核心(TPCs), 21个100Gbps(RoCEv2)以太网接口, 96GB HBM2E内存容量,2.4TB/秒的总内存带宽, 48MB片上SRAM,成多媒体处理引擎。据悉,Gaudi2加速器的性能在6月公布的MLCommons MLPerf基准测试1中得到了认证。此外,Gaudi2可为大规模的多模态和语言模型提供推理性能。在最近的Hugging Face评估中,其在大规模推理方面,可以支持运行Stable Diffusion2、70亿以及1760亿参数BLOOMz3模型。在Stable Diffusion训练上,Gaudi2展示了从1张卡至64张卡近线性99%的扩展性。据资料显示,Gaudi2深度学习加速器的架构旨在高效扩展,以满足大规模语言模型及生成式AI模型的需求。其每张芯片集成了21个专用于内部互联的100Gbps(RoCEv2 RDMA)以太网接口,从而实现低延迟服务器内扩展。目前,英特尔正与浪潮信息合作,打造并发售基于Gaudi2深度学习加速器的浪潮信息AI服务器NF5698G7。该服务器集成了8颗Gaudi2加速卡HL-225B,同时包含双路第四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李姝) ...
智能设备 2023-09-19 12:34:19 -
相聖学院傅宝联:中国高速发展得益于数字经济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网易科技7月10日报道】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之“观潮论坛”如期举行,会议期间,记者与相聖学院联合创始人傅宝联先生、相聖学院顾问王阳先生、相聖学院首席运营官蔡明卫先生进行了交流,他们一致认为,数字经济和传统文化结合才能让经济发展大放异彩。相聖学院联合创始人傅宝联先生指出,数字经济是科技发展改变了速度与距离所产生的体与量的变化经济...
智能设备 2023-09-19 12: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