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搜索 > 春风丽日觅班固

春风丽日觅班固

2019/10/2312:32

春风丽日觅班固

春风丽日觅班固

◎杨进云

之字形的坡,居然有点险峻,如果不是铺了水泥,以我的驾车技术,不一定上得去。一座小院,并排着三孔窑洞,像个清静的农家小院。门前的匾额上有钟明善的字,铁画银勾,似有千钧之力,“班固书院”几个字,让小院子一下充满了书香墨香。

班家台,不是我熟悉的地方,在扶风这个小地方,我不熟悉的地方居然这么多。班固却熟悉,他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秉烛侵晨,废寝黄昏,听松涛竹雨之声,阅汉朝典籍文章,让《汉书》的光辉,从这个小院子里迸射而出,照亮中国文化史学的天空。

袁银波这个朴实的文化人,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写出的书得一个成年人才扛的动,看过照片,一个俊朗的中年人,英挺俊拔。看见真人,却一身纯朴,让人不禁愣了一下神--从黄土地上走出去几十年了,还是一身黄土,一脸谦和,关中汉子的本色还是那么浓烈地道。他正在忙进忙出地指挥工作人员布置现场,准备着迎接班氏后裔来拜谒先祖的故居。

这是一个美好的暮春时节。天朗气清,丽日普照,山坡上一片青碧,树叶草叶都蓬蓬勃勃地长满山间小道,粉白的桃李之花早谢,只剩一树疙疙瘩瘩的青果。站在班固书院的门前远眺,广袤的关中原野,麦海碧涛,黄绿相间,麦穗硕大饱满,雀鸟声声鸣唱。田野、村庄、树木,像极了浓墨重彩的水墨画。

家,极普通,家,却有无穷的诱惑力,让远道的游子,乔居他乡的故人,要回来看看。

扶风历史上的四大家族班、马、耿、窦,是扶风乃至世界文化史中的一个亮点,灿烂而炫目。寻找班固文化在这片黄土之上的点点斑斑,让我在这个春风丽日的暮春的清晨,和朋友永奇一起来到班家台,来到班固著书立说的这个小院落。

顺着门前光洁的小径,在花木扶疏中一直走到小院的大门前。院落是新修缮的,蓝砖蓝瓦,黑漆大门,院中竹影招摇,闲闲地衬着幽雅。并排三孔窑洞,小窗小门,素白的墙壁上挂满字画。窑洞里的陈设很简单,木桌木椅木头做的台子,都无一例外地摞满了书籍。书、文化在这个小院里是主角,别的都退居其次了。想来当年班固,在这几孔窑洞里也是这样的素灯白墙,桌椅墨池,昼夜用心地书写着上起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文献。

这让我不禁生出一些骄傲来,岁月悠悠,大浪淘沙,群星闪耀的历史长河,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而我一个凡夫俗子,却能生长在这片萌生文化,启迪文明的黄天厚土之上,能坐在班固当年坐过的桌椅旁,拥着这么多的书香墨香,感受班固当年挑灯夜读的感觉……

班氏后裔的阵容居然如此之大,浩浩荡荡地排出很远。他们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近自陕西榆林,远至新疆广西,怀着朝圣一样的心情,来到了扶风县班家台。他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有白发苍苍的晧首老翁,也有活泼好动的小青年,还有一个举着沉重的佳能700D的小男孩,居然对准什么东西都来个5张连拍,明亮的大眼睛里满是好奇,聪慧而可爱。

在书院主持人陕西省作协文学院院长常智奇语速轻快的引导下,他们向先祖班固的画像行了鞠躬礼,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揭碑仪式,让这位已然安睡千年的老人知道,他的后人来看他了。书院的每一处地方,虽然朴素而寻常,但却强烈地吸引着这些远道回家的班氏后人,他们在书院各处观瞻、抚摸,一脸虔诚,这,就是回家的感觉。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多少年了,历史浩淼的烟尘,让黄土埋了一层又一层,而这座小院落,还如此整洁完好地留在这片土地上。而他们,却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随风飘零四海,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但他们的根,依旧在这座小院落里深植。抚摸着这片黄土地上的每一寸地方,抚摸着这个小院落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那种回家的感觉,是如此强烈地撞击着每个人的心扉。

“班氏后裔众回归,班固书院今生辉”,班氏文化是中华灿烂文明的一页,姓氏,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群血缘维系,但放眼历史的长河,班氏文化,也是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尤其是十分厚重的汉文化。

我不禁有些敬佩袁银波了,是他倾心尽力地保护和修葺了这座院落,让千年前的书香墨缘,穿过浩淼时空,在这片黄土地上得以传承。让这些今日回家的扶风班氏老乡,对家才有了这么美好而具体的概念。一所院落,几孔窑洞,多么温馨、多么温暖的感觉啊!

班家谷、班家台、班家沟、兰台,富有北方山水风物的名字,都是因班固而来。这里诞生过写《王命论》的班彪、著《汉书》的班固、投笔从戎的班超、教授嫔妃并续写《汉书》的班昭,一颗颗在历史中光辉闪耀,璀璨夺目的明星,更说明这片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如今,这里座落着所有班家后裔心里的家——班固书院。无论他们身在何地,行经何处,他们心里那根柔软的关于家的线,都拴在这片平凡而神奇的黄土地上。

“班家台,在县西南,汉班氏故里。”虽然现在对名人的哄抢,几成惯例,但所幸,无论从古今那一本有记载的史籍上,我们都可以读到这么几句话,足可让人安心。班家台,俗呼兰台,就是班固的故里无疑。班固的足迹,曾印遍班家台的沟沟峁峁,班固夜读的吟咏之声,曾响彻脚下这片漫漫的黄土地。明傅振商《班氏故里》诗曰:“卓识述王命,肯堂二妙开。千秋良史笔,万里出众才。大业光钟鼎,遗居付草莱。我行经卷里,仰止思悠哉。”站在这所与幽古相联,血肉以沬的院落之中,倾听历史浩淼的声音:聪颖的班固,白灯素壁,苦研史籍,小小的年纪就能写出文采出众的文章来,16岁的少年,还是顽劣难管的年龄,班固就进入了太学学习,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为日后《汉书》的撰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除《汉书》外,班固还著有《两都赋》《白虎通义》《典引篇》《宾戏》等。因受窦固事件牵连,洛阳令种兢借机报复,含冤而死于狱中,年61岁。班固死后,汉和帝下旨让其妹班昭继续编撰《汉书》。《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开创了断代史的先河,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在中国史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熠熠光辉。

踩着班固的足迹,站在今天的班家台,清风徐吹,花枝轻动,书墨幽香,袭人鼻息。

班固的一生,辉煌有之,激昂有之,曲曲折折,最终死于牢狱。如今,在扶风县杏林镇浪店村的公路旁,一抷黄土,半亩坟茔,一任荒草疯长,让一代风流,安静地歇息在这片厚土之下。冯明世诗曰:“分泽扶风日,经过汉史茔。高丘前代土,小碣近臣名。不朽文章骨,长垂山水青。至今千载下,若个绩芳声。”班固留给后世的是一部精神凝聚的《汉书》,让班氏后裔,从中国的大地的各个地方赶来祭拜,这是浓厚的血脉渊源,亲情的纽带,无可取代。

本人一介布衣,名实俱无,不怕笔秃墨残,律韵参差,咏曰:

史笔昭世溢采华,厚土斑驳歇良臣。

白日清风幽思远,墨迹清浅追前贤。

万杆青竹出前庭,千载云烟湮旧痕。

汗青留名终虚幻,千古文章千古事。

几盘凉菜,然后端上来的是臊子面,凉菜是点缀,臊子面才是主角,汤清洌,面筋长,味香浓。远来的客人看起来,扶风人待客,不大盘子大碗的端上鱼肉鸡鸭,有些小气。一见臊子面上桌,却连小菜也不愿再沾筷子,吃了一碗再一碗,越吃越香,越吃滋味越长。直到吃的肚子滚圆,实在吃不下了,才恋恋不舍地放下筷子,摸着圆滚滚的肚子,大呼过瘾……

下午,终于要离去了。回头再看,院内修竹随风,清影渺渺,蓦然看到,竹下新笋,如一枝枝强劲的剑,笔直向上,直指天幕。雨后春笋,暮春时节,阳光明媚,没有雨,新竹却依然昂扬,一片勃勃生机。

2014年5月10日于扶风

标签: 班固 汉书 院落 书院 班氏 扶风 后裔 窑洞 黄土 春风 丽日 史记 三国志 后汉书 白虎通义 宾戏 王命论 典引篇 班氏故里 两都赋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