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讲述微信8年走来心路历程张小龙四小时超长演讲全文

互联网 2019-01-10 00:31:12 转载来源: 网易科技报道

1月9日消息,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在广州开讲。9日晚上,身穿灰色卫衣的张小龙准时出现在微信之夜的讲台上,“如果大家很冷的话,那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冷



1月9日消息,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在广州开讲。

9日晚上,身穿灰色卫衣的张小龙准时出现在微信之夜的讲台上,“如果大家很冷的话,那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冷。”幽默的开场一瞬间吸引了大家。

没想到,张小龙一直陪伴大家到凌晨。此次张小龙历史性地进行了整整四个小时的演讲,可以称得上史无前例。

段子手张小龙在整场演讲中尽显魅力,讲述了微信从诞生到现在发展为日活十亿的心路历程,其中很多都是不为人知的故事。

看完开篇微信吐槽的视频,张小龙说 “每天有五亿人在吐槽我,还有一亿人想教我做产品。”而他本人又强调“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教大家怎么做产品的”。

2018年是微信推出八年的时间节点,八月,微信日登陆量超过了10亿,张小龙说“这是国内互联网历史上第一次有APP超过10亿量级。”

作为一个产品人,张小龙表示自己也是很激动的。他认为很多人对微信存在一些误解,在他看来是常识的东西,但是可能大家的理解比较单一。因此在这个时间点,微信即将开启下一个八年,张小龙表示他愿意从微信的起源、本质来谈谈。

在演讲过程中张小龙谈到“什么是好的产品、微信的起源是什么、微信的原动力是什么、小程序与公众号的发展”等问题,一次性将微信讲了个明白。网易科技进行了全程跟踪,以下为张小龙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张小龙。

没有想到这么寒冷的天气,还坐满了人。我在后台的时候有朋友在说,今天晚上特别冷,你可能要多穿一点。我虽然没有带这么多衣服,但如果大家都很冷的话,我也愿意跟大家一起冷。

刚刚我在下面看了一下,一些吐槽我觉得特别好。因为我每天都在听到这样的声音,都已经习惯了。我觉得在中国来说,每天都有五亿人在说我们做的不好,每天还有一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事情。但是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教大家怎么做产品的,我是希望跟大家进行一个交流。

后来我用一个理由说服我自己,今年我要过来参加一下。如果连续好几年参加,突然中断了,有一点像把一个行为艺术给突然中断的感觉。有时候我确实觉得这更多像一个行为艺术,因为很难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面,表达清楚特别多想法,并且让别人能够知道。

特别是今年这样一个时间点,我觉得很特别。如果是去年的话,七年,大家会说七年之痒,我只能总结出怎么样痒的。

一、微信八周年,DAU破10亿,能够说出来的未必被理解

今年是八年,并且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微信的日登陆量超过10亿,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里程碑。因为这可能是国内互联网历史上第一款APP能够有10亿的DAU数量级。这个数量我们也没有公布过,因为可能在我们自己看来,这只是哪一天达到的一个问题。

对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人来说,应该说还是一个很值得庆祝的事情。最近我们发布7.0版本,当然有5亿人吐槽,1亿人要教我怎么做产品,并且还有8亿人看不懂那一句话”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到底什么意思。相信在座的,有人看懂了吗?看懂的举一下手让我看一下好吗。谢谢大家,谢谢这么多知音。居然有10%的人勇敢的举手了。这句话可以从很多层面理解,像我在朋友圈里面发了一段王阳明的心学,并不是只一个维度,我觉得可以从很多维度。我并不希望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解释,我觉得留一个神秘特别好,希望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这是最好的。

所有能够说出来的未必能够被人所理解,但是每个人按自己理解会更好一些。像这么多年微信启动页面一直是一个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

记得刚发布时,特别多人问我说这个图案到底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更早的版本是一个人站在月球的前面。这个你可能需要很有想象力。

对于这一个点,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因为我们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每一次当你看到微信这样一个启动页面,可能都会有一个想法,这个人到底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站在地球的前面。可能过了一年这个想法又会变一点,再过一年又会变一点。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特别好的启动页面。因为它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每一个用户自己,这样十亿用户会有十亿个不同的理解,他会自己找到能够打动他的那一个点。所以看起来很多的APP都在把自己的启动页面变来变去,微信这个不会变,并且我相信将来也不会变。

看起来微信有很多跟别的APP不一样的地方,像有一个朋友一次在朋友圈里面说微信是一个互联网界的异类。所谓的异类就是跟其他所有的产品都不一样。

我看了这一句话,当时觉得很惊讶,但同时我也觉得挺自豪的。自豪的是一个异类,表示与众不同的。我看过来,与众不同一般是优秀的代名词。我比较惊讶的是,微信的与众不同并不是想一些特别的办法去与众不同,而是它守住产品的底线就与众不同了。因为更多的产品并不把自己的产品当做一个产品来看待,或者说也不把他的用户当做用户来看待。而微信只是做到了这样一些基本的点。

在每天使用微信的过程当中,确实看到微信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像现在春节很快就要到了,要刷起一波春节运营大潮流,会看到很多的APP,甚至所有APP的图标都会换了,把红黄搀和在一起,像番茄炒蛋的图标。过一段时间你们看屏幕上面会有很多番茄炒蛋的。但微信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变过。

很多人会问我们,微信为什么要这么坚持。

这里面其实我就发现,我和我们团队,以及用户,包括在座所有人来说,大家对微信其实还是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理解,或者说是一些误解。可能我看过来是一些常识的东西,在很多人看过来,觉得是难以理解的。

所以这一次的公开课,我把时间放到晚上,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如果认真准备一个东西跟大家分享的话,我很有可能会超时。可能晚上这个超时的空间是很大的。所以我先跟大家预警一下,因为这一次我仔细准备了一些内容,昨天晚上我把内容列出来的时候发现,可能我真的会超时。大家如果要提早离场或者上厕所就请便。

之所以这一次会认真准备这么多,因为在之前每一次公开课,我说老实话准备得有一点仓促,随便想一两个点拿出来,针对一两个点讲一下。但是我觉得到今天,微信到了10亿DAU,到了八年的时候,我觉得下一步它应该开启另外一个八年,在这样一个点上,我更愿意花一定的时间,从微信的起源,微信的本质这些方面来更加全面的讲解一下微信背后到底我们在想什么。

二、什么是好的产品? 产品要不停地往前去适应这个时代。

有的时候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产品是一个好的产品。

是说它有很多的用户?是说它让人上瘾,还是什么样的?

对于我自己来说,互联网界像我这么老,经历这么多的这样一个老牌的产品经理是很少的。所以对于一些产品的理念我并不认为所有人都已经知道了。

我记得在很多年以前,当我们在用苹果手机,我们会研究苹果为什么能够设计出这么好的产品出来。然后当时看了很多的书,我当时也特别推崇,说乔布斯他到底从哪里学习了这些,然后发现苹果产品的设计,很多时候来自于博朗(BRAUN)的首席设计师Diet Rams――十大设计原则的理念。我可以把十个原则念给大家听一下,大家做一下对比什么是好的产品。

第一条,好的产品是有创意的,它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

第二条,好的产品是有用的,一定要对人有用;

第三条,好的产品是优美的,它必须有美感,很美丽,你会喜欢它;

第四条,好的产品是非常容易使用的。不难用,没有说明书,一看就会了;

第五条,好的产品是含蓄的,并不招摇的,含蓄的大家体会一下什么是含蓄的;

第六条,好的产品是诚实的,我们经常说我们要对用户很诚实。那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个APP怎么样是诚实的,但是要知道这个原则是对于硬件产品,一个硬件产品怎么样对用户保持诚实;

第七条,好的产品会经久不衰,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迅速消亡掉;

第八条,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第九条,好的产品,是环保的,或者说他是不浪费太多资源的;

第十条,好的产品会尽可能少的体现它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这是当时对于硬件产品十个设计的原则,我只是把它偷换一下概念,转变成通用的或者软件产品它什么样是一个好的产品,我认为套过来照样适用。只不过可能在目前的互联网来说,大家更关心的是流量,是变现,所以大家可能很久不会去想什么是好的产品。像大家现在微信里面做小程序,更多想象的是微信能不能给我推一些提醒,推一些通知,怎么样让能够把用户继续的拉过来。

但是大家可能都没有想一个问题,提到这些也是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微信辞典里面没有克制这个词,我们一直追寻好的设计,好的产品的原则。如果我们变一下,我们觉得破坏好的产品的设计,会觉得这个是不美的,我们不会做它,仅此而已。而并不是我们做了什么创造。但是我观察到特别多的业界产品经理,比如说很多人毕业以后,就会被自己公司误导。

,因为很多公司的目的要做流量变现,大家的KPI是如何产生流量如何变现。

一旦围绕这样一个目标,大家的工作就已经不是做最好的产品,而是用一切手段获取流量而已。所以很多人会在微信这里碰壁,因为你的目的只是在微信这里获取流量的话,这并不是我们倡导的一个原则,我们更倡导要做出好产品出来,分享给我们的用户。

在这一点上,我要特别感谢我自己的经历,因为可能二十多年以前我用PC时,我知道PC里什么是好的产品,当时我一个人做FOX,哪怕我自己做,也要把它做的像微软产品一样好,我挺感谢微软的,因为通过它一系列的产品教会我什么是好的产品。我们在Web时代做QQ邮箱时,我知道WEB上什么是好的产品,手机时代我们用微信,经历了很多,所以我们骨子里面知道什么产品是好的产品,什么样是不好的产品。

举一个例子,一次我问一个同事说PC时代,浏览量最大的是哪个页面?是PC时代,其实浏览量最大页面是IE浏览器404的页面。用过浏览器的人可能都知道。我就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这个页面的PV量特别大,微软为什么不在这里放一个广告。因为这样广告不光是一个巨大的海量,对呀,为什么微软不在这里放一个广告呢?我们的同事们回答不出来了,

对呀,微信的启动页为什么老是一个人看着地球,为什么不放一个广告呢?所以这是一个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启动页不放广告,大家是不是觉得应该看一个广告这样舒服一点?我觉得有可能的,因为每天看广告看习惯了,一旦没有广告看你会觉得很不舒服,人是会适应的。

最近大家也看到7.0发布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大的调整。先不说功能,设计上面大家也看到,整个UI突然变白变得刺眼,非常多人来吐槽,说不习惯。其实每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很多人不适应。特别是微信这样一个十亿用户量级的产品来说。

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任何一个改动都会有五亿人站出来,说不满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不能够按用户投票来决定。如果用户投票我们可能什么都不能改了,我们只会按照我们自己的专业的判断,觉得我们应该往哪一个方向去做。

就像微信的7.0的新版,我们试用了很长时间,我自己一直两个版本之间不停的切换。然后当我用两个月之后,我发现我不愿意切回到旧的版本去,我知道这个应该是我们的用户也可以接受,也许他们一下子觉得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们适应过来以后,也会接受的。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让我们的产品不停的往前去适应这个时代。而不是说我们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我们就不去改变它了。

三、微信的起源是什么?想做一个适合自己用的沟通工具。

前面这一部分我简单讲解了一下什么是好的产品,为什么微信有这么多看起来很古怪的,当然在我看来正常不过的产品的一些理念。很多人会说微信是因为这么大了。我经常说一番话,大家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微信有这么大了,所以你怎么说都可以。但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微信第一天起我们就这么认为,而不是说当我们有很多用户了才会这样去做。所以在这里我也愿意花一点点的时间来回忆一下我们的历史。

很多人可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我给Pony写一个邮件说开微信这个项目,这个是真实的。后来想起来有很多不认识的,比如说我去了某某寺庙,而且这一种不真实我没有办法去澄清的。所以包括我身边很多朋友都问我,你真的去了?我当时怎么不知道。所以有的时候我后来跟同事们回忆说,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一点后怕,后怕什么?其实当我写邮件那个晚上,如果跑出去玩,出去打桌球或者干什么去我可能就忘了这个事情,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另外一个团队做出另外一个微信出来,但就不是这样子的东西了。

有时候会发现很多想法看起来突如其来的,却往往是上帝安排的。我觉得大家要珍惜每一个突然来临的一个想法,可能就是你的一个灵感,我也不觉得是一个突然的灵感。可能上帝作为一个程序员编好一段程序,合适时会把合适想法放在你的脑袋里面去。其实并不是说在这里等着就可以,上帝会放一个灵感在你们的脑袋里面。

记得微信上线前的一两年,我们团队做另外一个事情,当时QQ邮箱我们已经做到国内第一名。觉得没有什么好突破,我自己带一个团队大概一年多时间在邮件里面做一个东西叫做阅读空间,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没有人用过阅读空间的?在阅读空间里面,其实当时尝试特别多新的想法,最早阅读空间里面是阅读,当时博客很流行,我们可以在里面订阅一些博客,在里面看文章。推特出来时,我觉得推特这个模式特别好,所以我们在阅读空间里面还做一个广播,其实比新浪微博还早,就是可以写自己的一个微博类的一段文字的地方。每天可以在里面看到别人推荐的文章出来。

但是由于阅读空间只是邮箱里面一个子功能,当时用户量并没有做的很大。当Chat出来时,我觉得这可能是代表一个机会。在当时来说,当时刚开始用智能手机,沟通上面我也不怎么用QQ,对我自己来说其实没有一个好的工具可以让我跟别人发信息,沟通聊天。当时想法也很简单,做一个给少数人用的这样一个适合自己用的一个沟通工具,仅此而已。

刚好我们有一个团队正在做QQ邮箱的手机版叫做手动邮,我们这个团队凑了十个人做这个。两个安卓开发,两个Iphone开放,两个塞班开发,加两个后台,加一个UI,加我自己,加一个产品的DSN大概十个人,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做出第一个版本,这是Chat的起源。

当时大家很忐忑,因为不知道这个东西会怎么样。今天朋友圈里面晒它是微信的大概第十天的用户的人,我觉得都挺厉害的。因为当时微信用户量特别少。在长达半年时间里面,微信的用户量都特别少。

特别少的一个原因是对于一个新产品来说,你要让别人一下子接受它,其实并不容易。但是我们当时坚持一点,一个原则,如果一个新产品没有获得自然增长的曲线,我们就不应该推广它。所以前五个月里面,我记得我们基本没有自己推广它的,我们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用户有没有构成一个吸引力,用户愿不愿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记得从微信2.0开始时,我们看到曲线有了一个增长。虽然还不是很快,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这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可以推它了。

在当时来说,我们其实挺害怕的一个情况。就是微信在当时对于运营商构成一些压力。因为那是一个短信的替代方式。由于这一种压力,使得我们并不敢获取手机通讯录去获得好友。其实当时来说通过手机通讯录获得好友是更好的一种方式,因为它很直接,并且可以从里面挑选一些真正的好友。但我们不能这样做,只好说从QQ的好友通讯录里面挑选好友。我们并不希望它成为第二个QQ,我们只把它当成一个好友来源,说用户可以从QQ好友里面挑选这个好友过来成为自己微信好友。

我特别庆幸当时我们做了几个现在看起来很正确的决定:第一个是我们没有批量的导入某些好友,包括手机通讯录或者QQ的好友,没有导入关系,而是通过用户自己手动的一个个的挑选;第二个我们没有在一个产品还没有验证它是能够产生自然增长时就去推广它。这两个事情做对以后,虽然这个时间会花的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是很健康的。刚才说的只是微信最早一个起源,后面的一系列的经历我不会再展开。

对于我自己来说也特别幸运或者觉得很庆幸,因为能够和这样一款产品一起从0到现在,终于看到它到了一个10亿日活的阶段。

四、微信的两个原动力是什么?一个是做与时俱进的工具。

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回顾一下,微信在这八年里面,到底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对于每一个领域的思考是什么样的。我想这样可能会帮助大家去理解,微信为什么是现在这样一个产品,微信未来又会怎么样演化。

我在这里想先讲一个话题就是微信的初心是什么,这是我第一次讲初心这个词。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庸俗话的一个词,我从来没有讲过初心这个词。但是我怕大家听不懂,所以我先把它抛出来,然后我会用另外一个词来代替它。

我把它叫做一种原动力,你可以理解为初心,但是因为初心太泛滥了,你很容易找到一个初心。我认为真正的初心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我把它替换为原动力,就是你做一个事情的原动力是什么。我认为原动力应该是你内心深处的一种很深的认知或者希望。它很强大,以至于说它可以坚持很久,并且你克服很多困难都要去做到它,这样讲可能是跟初心有一点点区别的。也就是说是你更深层次的一种期望能够达成的一种理想或者目标。

我自己有的时候也会想,因为可能我们在无意之中一直这样做,但是如果把它总结出来的话,我把它总结为两点。如果说微信的原动力是什么的话,我把它总结为两点。

第一点是微信作为一个工具来说,微信希望自己一直是做成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工具性的产品。我对于工具这个词提过很多次,可能大家还是理解不到它。犹如我自己的一种偏执或者说我对工具特别热爱,热爱到什么地步,可以想象一下,当我刚毕业的时候,我会亲自拿代码写整个的Foxmail,写完时特别有成就感,因为亲手把它从每一块砖头开始堆,最后堆成一个产品,一个外壳,亲自写说明书,帮助文件,然后把它做成一个安装包,这样是你亲手做一个工具的感觉,会有很强的一个成就感。所以做一个好的工具,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是可以并且值得痴迷的一个事情。

对于微信来说,微信从第一个版本来说,我刚刚说要做一个我们自己能够用的很好的工具。它就是一个工具,工具本身已经很有挑战,并且是很难做的一个事情。特别好的工具,让我们自己很满意的工具,其实会给自己设立目标更高一些。为什么大家不会想去做那么好的工具,现在很多人确实不这么想了。原因是我觉得跟我们的用户有关,我自己很清楚,其实中国有十几亿用户,其实大部分的用户已经习惯了一种很糟糕或者被强迫的一种用户体验,像如果说微信出一个开篇广告,可能大家过一段时间就适应了。所以大家会认为很多东西都是正常的,比如说觉得开篇广告是正常的,系统推送的一些营销消息是正常的,或者诱导你点一些链接也是正常的,这样的案例特别多。

如果大家回到短信的时代,大家回想一下,其实现在也有,回到短信时代会发现短信里面全是垃圾,垃圾信息一定比你正常的信息要多。但是我觉得垃圾信息多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我认为最可怕的事情是会认为这是正常的,而事实它是不正常的。

假如我们自己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那我们当然就不会把一些很烂的东西放在这个产品上。所以对于微信来说,我们会有这样一些底线,要做一个好的工具,而且可以陪伴你很多年。对于用户来说这个工具应该是像它的一个老朋友一样。我们并不愿意破坏这个老朋友跟你之间这一种关系。

什么是与时俱进的,因为微信毕竟不是一个硬件产品,买回来放在这里用十年八年。微信必须要变化,因为互联网的迭代速度特别快,哪怕是一个电器,大家也很少用它十年,八年,大家知道微信有一个口号,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考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有没有人敢于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是一个而不是一种。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有没有一种感觉,我们说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意味着它是一个普通的一句话,它对你不会有任何的印象。到我们故意把它变成一个的时候,你会记住它并且觉得这个很特别,为什么是这样来说。它不是普通的一句话,它会变成微信专有的一句话,但我不是学习品牌学的,并不理解这里面奥妙。只是直觉觉得应该把它定位为一个而不是一种,这样语法上来说它可能是有问题的。

当我们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时候,其实微信还不是一个生活方式。它只是一个通讯的工具。但是如果在当时,我们只是定位为微信是一个沟通工具的话,我认为牵制了微信将来的想象空间。当时我觉得有一个念头,是如果微信能够深入到每一个人沟通里面去,他好友都在里面,能够跟好友每天频繁的交互。那么他应该可以深入到一个人的生活里面去。我们其实会影响一个人,他怎么样跟朋友沟通,怎么样社交的,怎么样打发它的时间的。

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引导一种潮流,就像当时微信做了一些很大胆的突破,我认为它并不是一个功能的突破,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突破或者一点潮流的突破。就像当你扫一扫获得信息,去支付时,其实是一个生活方式,一个支付的方式。当你通过摇一摇,摇到一个人,它也是一种接触到一个人的一种方式。

还记得当时我们发布附近的人的时候,其实我们自己内心里面特别忐忑不安,因为在微信之前,并没有什么样的一个工具可以帮你一下子看到周边有哪些人在,我们有一种恐惧,恐惧是什么呢?就是你不知道这个功能放出去以后,所有用户突然发现原来周边人像站在你面前一样,可以立即跟他打一个招呼,不知道可以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因为这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恐惧。

但是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微信因为生长在手机端,它是伴随人的。所以可以做到很多PC时代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找到附近的人。它必然会贯穿到一个人生活里面去。所以我很庆幸当时能够把我们的标识定义为它是一个生活方式。当然更加庆幸是后面这些年里面,微信真的开始卷入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里面去,

所以我们会看到大家会用它群聊,会有朋友圈,会有红包,会有公众号,小程序等。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把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生活方式的工具,这样是比较合适的。这是工具层面来说的,但是本质上微信还是一个工具。

五、微信的两个原动力是什么?二是帮助创造者展示价值

我们后面又做了公众号,小程序这样一系列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我要提到的微信的第二个原动力。我先不说它是什么,公众平台微信在第二年就发布了,做公众平台的时候就想微信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公众平台出发点是什么样的?做完第一个版本大概一年多的时候,就想到一个问题,我们会取代短信。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又拥有了一个新的市场,就是当年的SP时代,它留下了一个各种厂商需要跟用户发短信这样一个机会。如果我们只是取代短信那样一个通讯市场,能够通过信息,收到一些服务通知,这会变成一个空白。

但是我们知道短信其实它是不可控的,像我刚才说的垃圾短信会很多一样,同样你的邮箱里面有很多垃圾邮件。之前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一种服务通知就是应该这样发的,但是我很清楚这不会带来一个有效的市场。因为一定会劣币驱逐良币,会使整个市场变得非常混乱。如果我们有一种方式可以避免这一种垃圾信息,而且可以你需要的信息才会送达给你,一定让整个秩序变得非常好。这样的方式可以把用户端和服务端连通起来,通过一种基于订阅的关系,

当时我非常兴奋的发消息给马总,他说垃圾信息怎么办?我说没有垃圾信息,都是公众自愿订阅的。我们做公众平台的最终的导向,或者说出发点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出发点,我们可能会像当年的运营商一样,把它做成一个流量分发平台,然后就很乱。我们并不想把自己做成一个SP的核心平台。

如果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话,我认为可能是比较短视的,不会太长久。如果一个平台可以造福很多人的话,这样可能它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当时一直想这个问题,我们到底要帮到什么样的人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前期肯定通过一种信息有效触达,替换掉之前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一些弊端,这本来就是互联网优势。

之前像传统的商业上,要做一个生意,开一个店,必须要在一个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租一个很好的铺面,利用这个人流量来卖东西。互联网地理限制并不重要,服务质量才是你的优势。所以我们的目的是要帮助那些真正拥有好的服务的人,去触达他的潜在用户,使他的用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这是互联网带来的一个最大的目的。

从这样一个例子可以看到,我们在构造公众平台的时候原动力在哪里。用盲人按摩师举例,我认为盲人按摩师代表这一类人,他们在创造价值,但是如果没有互联网这一种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机制的话,它的价值是体现不出来的。我们的平台的目的是要让这些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这个就是微信作为一个平台来说它的原动力所在。

后面我们再做小程序,包括小游戏,也是同样这样一个原动力。小游戏,公众号或者小程序,都是这些平台类型的。我们都认为我们是在帮助那一些真正在创造价值的人,让他们的价值能够体现出来,并且获得他们该有的回报,这是平台的目的。

今年前两个月,我看到一个朋友在我的朋友圈里面发了一个二维码,他说现在的盲人按摩室居然用小程序来工作。然后发了一个二维码,原来很多盲人他们一起做一个小程序,任何顾客都可以通过小程序里面订阅他们的按摩服务。看了这个案例我特别开心,因为这个跟我们当时反复举例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

现在很多人在围绕微信来做开发,包括公众号,小程序。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觉得怎么老是跟平台规则相冲突。因为如果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我们作为平台最初的一个出发点的话,就很好理解,像今年公开课里面,为什么我们对于公众号,对于小程序和小游戏,会有各式各样的举措。其实所有的举措都是围绕这一个点展开的。

六、现在业界很多现象违背常识,我看不懂。

刚刚说的两种原动力,一个我们要做最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甚至有生活方式的工具。第二个作为平台来说,我们希望它是帮助创造者体现价值。

这点看起来也很简单,但是我觉得也并不简单,因为很多人并没有理解到这一点。所以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我就看到有很多业界的一些现象我看不懂,也违背常识的。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这两年大家会把很多应用,很多APP的目标变成更多用户停留时长。其实这是违背我的常识的,因为一个月户每天时间是有限的,只有24个小时,要吃饭,睡觉,工作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是我觉得技术的使命,或者互联网的使命是应该帮助人类提高效率,而不是让他把时间耗在你的应用里面。沟通工具的目的是一定要很高效的帮助用户完成他沟通的任务。像一个很简单例子,大家用这么多年微信,会看到微信从第一个版本开始就没有一个发送状态的,不会标明这一条信息正在等待发送或者已发送成功或者怎么样的。当时所有同类软件都有这么一个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其实当时我们就想清楚一点,什么是最有效的方式来发送信息。就是你输入完一行,一句话,一条信息,然后点一下发送,不用看他,离开手机把手机放在兜里面,就可以做别的事儿了。这是最高效一个发送方式,如果还要进到手机看它是不是已经发送,还是在排队等待发送还是已经发送成功还是送到对方收集了,这是一种效率并不高的方式,需要你花很多时间的。

咨询类的工具,可能要帮助用户最短时间里面获得最有用的信息,而不是说你只要给他很多没有用信息,让他尽可能花多一点时间在里面找。所以对于一个搜索引擎来说,这个搜索结果就是他要的信息,这是最高效的。除非一些娱乐类的内容,你可能觉得可以在里面多花一点时间也没有关系,像你看一个连续剧愿意花很多时间来看。我周围很多同事看连续剧都是用两倍速来看,因为这样更节约时间一些。即使一个剧可能拍成一百集,用户可能两倍速就把它看完,早知道这样还不如拍五十集就可以了。

也有很多人跟我们说,你们要想办法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长,我觉得我们怎么可能以这个为目标来工作?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让我联想到2000年左右时互联网刚刚起来,当时很流行一个词叫做眼球经济,当时说网上目标要获得尽可能多的眼球注意力。当时一个很有趣现象,看到一篇文章会被蚕食很多页,每页后面都有广告,广告曝光量大,整个网站的PV量很大。这一种状态还在被很多用户使用,一不小心可能点出别的下载APP之类的东西。这些并不是帮助用户提高他的效率,而是给他自己制造一些障碍。

关于停留时长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跟大家分享一下。朋友圈刚发布到现在,其实每个人的好友越来越多。大家会因为好友增多,会多花一些时间看朋友圈的内容。理论上来说大家会觉得,我的好友发内容多了,朋友圈里面花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微信是不是应该鼓励用户发更多朋友圈内容。这样你的朋友也要花更多时间在里面看这一些信息。

但是数据告诉我们,其实结果不是这样的。从微信第一年发布朋友圈到现在,从统计总数来看,用户平均在朋友圈里面花的时间是没有变化过的,不管是十个好友还是一百个好友还是一千个好友,因为每个用户会在朋友圈里面花半小时每天。

我们看到这个其实也特别惊讶,我们觉得人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它会自我调节时间。并不是说这里东西太多了,多了以后多花一些时间,少了就少花一些时间。而是他会控制,如果朋友圈刷不完我快一点刷,看的粗一点,看感兴趣的,内容少了我就可以慢慢看,也都是花半个小时。所以用户其实并不会按照你的内容来分配他要花多少时间,但是我觉得这是非常合理的。

如果我们非要让用户在这里停留时长变长,反而意味着社交效率变低。一旦变低,发现有让他社交效率更高的地方,他可能就要到哪里去了。所以我们不会拿一个停留时长作为衡量一个APP有没有价值的体现,这跟我对互联网的认知其实很背离

每个人一天都有24个小时,所以互联网人的使命并不是说除了吃喝拉撒就把时间放在看手机上面。几年以前微信有一个版本启动页面,说的很明显很一大句话叫做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到现在我们这个观念还没有变过。我们更关心用户要找一个东西,找一个小程序或者他要看一些文章,浏览一下朋友圈,是不是可以尽短时间完成这样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尽可能长的时间。我们为了要提高这一种效率,可以千方百计的去想办法。

举一个例子,我自己也经常遇到一个困惑,我突然要跟这个人发消息,然后想不起他的名字。这时候就无解,因为有一些人一下子就想不到名字了。但是如果我们有一种更聪明的办法,通过跟他相关的人能够联想到他,有这一种这样的联想能力,那就可以帮助你的脑袋短路时可以找到你要的信息。对于这样一些能力我反而认为是我们应当去做的特别重要的事情。

七、小程序是未来,我们决心特别大。

记得上一次这么长时间演讲,还是在腾讯内部八小时的演讲里面,当时预计三个小时,后来讲着讲着就变成八个小时了。当然今天不会有八个小时,大家可以放心。刚刚讲了一个小时,我觉得需要停顿一下,因为我自己很少这样一个人在这里讲话讲一个小时的。平时跟大家开会都是对话式的,不是一个人讲。

刚才讲了一些微信的原动力,我下一个主题想围绕小程序说一下我们的看法是什么样的。现在有很多公司也在做小程序那样的平台。三年以前公开课说(小程序)的时候,大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为还是一个应用号。

到今天,今年好像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推出小程序这样的平台,当然有很多公司参与,我觉得是一个好事情。同时我自己觉得我们也并不担心这样一种竞争。因为虽然大家做的东西都叫同一个名字,叫做小程序这样一个名字,并且可能一些代码接口都跟我们一样,但是我并不担心这里面会给我们构成很大的威胁。

我觉得除了每个公司的平台和团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性格,能力各方面是不同的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差别在于你做这个事情,你的原动力是什么。如果只是希望借由小程序这样一个载体,来做一个流量的生意。我自己一点都不看好,因为如果只是让自己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可能都不会太长久。

小程序的使命刚才提到:“要让创造价值的人获得回报“我们都是围绕这一个点展开的。如果其他人来做这样一个平台,只是说我们拥有流量,要分发这个流量,把流量体现出一个价值,用小程序作为一个载体体现这个价值。我觉得这样跟我们自己的原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看不懂小程序为什么要去中心化,明白我们的原动力,就明白我们的小程序为什么有这样的做法。为什么要去中心化,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话,我们公司有一些自己垄断了几个头部的一些小程序,小游戏,就没有了外面开发的同事。看起来腾讯可以从中短期获利,我们可以获得头部的流量但整个生态就没有了。哪怕腾讯投资的公司,我们也会让他们一样遵循一个同样的平台规则,否则只会破坏平台公平性。因为我们更看重整个平台的健康度,而不是说我们要扶持自己的流量,或者扶持自己公司内部的产品。

前不久确实有一个国内第二大的游戏公司负责人来问我,说他们也想做小游戏,但是怕他们做了以后,做的太好,我们公司做一个同款,一推出来就把他们灭掉了。我觉得他们的担心太多余了,微信里面不会有一个中心专门说我们针对性的分发我们自己公司内部的游戏来干掉你,不会那样做的。

但是我在这里也要澄清一点,因为刚刚说到哪怕我们投资公司的系统里面,我们也会一样对待。但是确实大家会觉得我们对一些投资公司有所倾斜的。我觉得我们在这一点可能是做的不够好,而不是说我们想要去倾斜他们,只是说我们对于(避免)这种平台保护做的还不够好,相信我们团队在今后,会在这一块儿投入更大的人力和资源,使得我们可以对所有公司,包括我们投资的公司一视同仁。

在这里简单回顾一下小程序。最早酝酿到现在有三年,看起来其实挺慢,而且当时也是我们做了很出格的一个事情,就是我们还在酝酿,还没有想清楚,并且还没有做出一点原形,我们就先把这个事情给发布出来了。这其实并不是微信的风格,因为我们从来不会说我们发布一个还没有做的东西。

但其实当时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给我们自己,给我们团队一个压力。就是我们这个事情非做不可,我们一定要做到。如果我们不公布的话,我们可能会知难而退了,会觉得这个事情太难做,有很多事情可能是不可行的。

我记得很清楚,当有一年我在公开课里面说,我们要推出小程序这样一个服务的时候。公开课的当天晚上,我跟我们的团队就坐在一起讨论主题:我们小程序会有哪几种死法,会挂掉。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当天晚上我们不是讨论小程序有多么美好的未来,而是说他有多难,可能遇到哪些障碍我们是跨不过去的。我们并不是因为对它乐观而要做这个事情,而是觉得这个东西很难,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而去公布这样一个事情。

为什么我们认为它是一个一定能够做到事情呢?有一次公开课,我在这里花一个小时来说为什么小程序是未来,这里不重复说了,但是很简单一点来说,因为APP代表了要下载安装的一种服务,这一个体验并不好,而网页的体验也并不好。小程序应该是在这样一个年代里面,出现的对用户来说是最友好的一种服务界面。我说网页的体验不好,很多人也不理解,为什么网页体验不好?像大家也不会理解,公众号的体验比你看文章的体验,比你看网页要好很多。

公众号里面,我们其实用一些办法,比如说版面限定,使得任何一个业余排版的人写的文章,都有一定版面的质量。对于小程序来说,我们有很多空间给你用的,这样的话你自己再怎么做,也不会把它做的乱七八糟的,用户看过来会觉得这样体验更好。

对于小程序这样一个事情,我们的决心特别大。但是毕竟它是一个生态,不是我们发布一个 to c 的功能。我们做,用户来用,我们立刻可以验证它成还是不成。一个平台不可能一下子做到(成功),得需要我们有足够耐心。

确实我们挺有耐心,大家也看到了,我们在长达两三年时间里面慢慢培育它。因为我们经历过公众号的这些过程,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是用一种特别小心的态度,只会使得第一波进来的用户滥用它的流量。作为一个流量红利来用,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作为流量红利用的(产品)我们认为并没有创造价值,我们的用户并没有好处,这对平台来说是一种损伤。

我们宁愿这个口是逐步打开的,然后让那些对于自身用户,或者微信用户来说,是有价值的应用小程序,能够慢慢的进来。所以即使到今天小程序还不能说非常成功,但是我认为它在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里面。

最近我看到特别多的一些案例,是特别好的案例,包括线下,线上都有。线下大家会用小程序作为一个(工具),比如说一个店和顾客的连接器,线上会有更多这样一些案例。当然因为它还不完善,所以这里面其实我们要做的事情还特别多。

我想提几个我们做的重点,当年我发布小程序时其实提到了一点,小程序线下需要通过扫码获得,线上它应该是通过搜索和社交两个渠道获得。社交其实大家把它给用起来了,但是对于搜索来说,我觉得这是我们做的还不够的一个地方。我们很早以前做过一个试点,比如搜索一个航班号,会立即出现一个小程序返回页面,把这个航班的一些信息直接展现出来。但是这个只是我们的内部试点,但我们的目的其实是想通过搜索,就能够直达一个小程序内部数据。并且把它用一种用户可以理解的方式,或者说小程序的页面直接返回给用户,这样才是使用一个小程序的方式。确实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我很开心的看到,我们团队内部在这一块已经投入很多资源,并且有一些初步成果可以展示出来的。因为这也是小程序和APP的一个巨大的区别点。

现在APP里面,没有办法接触到APP的内部去,没有办法直达它里面的数据。并且每一个APP之间是一个孤岛,连不起来。但是在小程序体系里面,我们是可以搜到一个小程序内部数据去的。我们自己也做一些小样,比如说有很多新闻资讯网站也用小程序来提供内容。通过搜索我们可以直接搜到这个小程序里面的文章内容。

 另外,我们正在完善它的评价体系。搜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举一个例子,我要搜一个家乡的土特产,可能出来一排小程序,但是你并不知道哪个可信,这时候需要有用户评价体系,最好有好友曾经访问过、买过或者留下评价的这样一个体系。否则没有办法对真正的搜索结果做一个更好排序。这一块儿也是我们的团队在做的一个事情。

第三个问题是很多人很关心,小程序的找回问题。刚刚我进来时看到我们这一个吐槽的页面上,有一个人说能不能允许每个小程序都能够发通知。你觉得我们将来会考虑这样做吗?

虽然说一切皆有可能,但还是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并不是我们不愿意发这个通知,而是说它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如果单看发通知这一个事情是好的,但是当所有的小程序都在疯狂发通知的时候。那么它可能就是不好的了,就像我们现在大家自己也有这样的体验,手机APP每天会收到无数的各个APP的通知,所有的通知堆过来时,最终结果就像当年的垃圾短信一样,你不再理会任何通知。

如果小程序有这样一种可以发通知的能力的话,我相信你的微信里面每天都会收到几百条各个小程序发来的通知,这样的话你自己关注的小程序的通知也会被淹没掉,没有人看它了。所以发通知的能力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会想一些办法,是必须要在用户愿意接受的情况下,能够发通知过去。所以小程序里面我们提供这样一种通知能力,用户点一个“我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发一到三条消息过去。这个办法可能还会有局限性,所以对于小程序的返回、重复访问,虽然我们有下拉,可以有最近、有新加的小程序,但我确实也觉得这里还是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再去优化的。我们往往思考问题时并不是从D端或者开发小程序端考虑,而是用户确实有时候找不到曾经用过但是又想用的小程序。或者他遗忘了,但是那个小程序对他又有价值。我们更多从这个角度力来思考。

最近7.0里面微信里面有一个功能叫做强提醒。比如给一个朋友设强提醒,他要喊你开会,当他发一个消息过来,你整个屏幕会震动起来。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做强提醒目的更多要覆盖到一种线下场景。我希望的场景是将来在一个地方排队,我不需要关注它的公众号,不需要扫它的小程序,只要扫一个二维码就获得一个提醒,一个关于排队的提醒。我一旦扫这个二维码,后面我授权给他可以收到后面几条通知,比公众号,小程序都轻量,我不需要关注公众号或者打开小程序,只为了一次性的提醒扫一个码而已。所以强提醒的本意,其实希望它用在线下,甚至包括线上一些可以在小程序里面设置一个强提醒,用户说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提醒我一下。

对于小程序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我们这一块儿觉得还是一个未完成的状态,我们自己会再去想办法,但是我们一定不会用粗暴的消息推送的方式。

最近7.0里面微信里面有一个功能叫做强提醒。比如给一个朋友设强提醒,他要喊你开会,当他发一个消息过来,你整个屏幕都会震动起来。其实本意不是要这样,我们做强提醒的目的更多是要覆盖到一种线下场景:我希望的场景是将来在一个地方排队,我不需要关注它的公众号,不需要扫它的小程序,只要扫一个二维码就能获得一个提醒,一个关于排队的提醒。我一旦扫这个二维码,后面我授权给他,就可以收到后面几条通知,比公众号,小程序都轻量,我不需要关注公众号或者打开小程序,只为了一个一次性的提醒,扫一个码而已。所以强提醒的本意,其实希望它用在线下,甚至包括线上一些事情,可以在小程序里面设置一个强提醒。

用户说:“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提醒我一下”对于小程序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我们这一块儿觉得还是一个未完成的状态,我们自己会再去想办法,但是我们一定不会用粗暴的消息推送的方式。

后面一点关于小游戏的,今天我觉得小游戏团队应该在这里也分享了他们对于小游戏开发的进展和理念。我在这里简单从我的角度来说一下,其实小游戏做到现在,如果从一个商业角度来说还是挺不错的。小游戏平台获得的现金收入也超出预期。对这个结果其实我个人并不是特别满意,因为它离我们的期望还有一段差距。我们期望的并不是我们要获得更多现金回报,而是这里面真正高质量的原创游戏还不是特别多。

大部分的游戏还是互相考来考去的,就是在一轮一轮的洗用户流量。这里要回归我们的原点,小游戏的原动力是什么。公司并没有要求我们要做一个小游戏这样的平台,也没有定一个目标说我们要通过这个平台,要获得多少的收入。并且微信里面从来没有这样的收入压力,因为我们认为这一种收入当你服务做好的时候,就会自然产生。我们为什么要做小游戏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希望小游戏平台最终走到哪里去?我在公司内部做过一次这样的分享,但可惜的是我也不知道内部的信息也会被公开化,最后变成了一个段子在流行,但真正的内容却没有被放出来。

我其实跟大家想说,小游戏它的原动力其实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平台。什么是创意的平台?我觉得我们想像大家表达的小游戏的理解,和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是不太一致的。外界大家对于小游戏的理解,就是把现在的那一些比较小型化的游戏,套用一个小游戏的壳就变成小游戏。

但是我们自己并不是这样理解小游戏的。小游戏应该是一个体现创意的地方,不应该是所有的人都在玩天天爱消除这样一个游戏就是小游戏。创意平台是说游戏是一个载体,或者说小游戏是一个载体。它可以承载各式各样创意。举一个例子,可能以前很多人会看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现在大家不怎么看了,但是这些小说的创意并不会消失掉,很多人还会有这样的创意,但是写小说的方式已经体现不了这个创意,我们把本来属于小说承载的创意转到小游戏来实现。它只是一个载体,关于创意的载体。确实我们发现有一些小游戏开始体现创意,

我们进入一个小游戏,像读一本小说一样,里面有情结,一步步的按照情结去完这个游戏。

除了小说还有很多领域,都是关于创意的。我经常用一个案例来说,我们反而希望看到可能一个小学生课外时间,能够花很少时间掌握小游戏开发,他也可以开发小游戏给班里同学用,这个小游戏是他自己的想象,他创造出来的。大人反而可能创造不出来,是他的同学特别喜欢玩的,可能某一种智力类型或者好玩类型的。

我跟我们团队说如果再往后一年,我不希望看到我们收入又上涨多少,希望看到这里面有多少游戏是关于创意的。我希望看到一年以后这里面特别多游戏,是从来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做的。做过游戏的人的思维会很局限,把APP游戏照搬过来,没有做过的人就有可能把他的想法融入进来,变成从来没有人见过的一种游戏内容。

我用这样一个维度衡量小游戏平台的成功:只有我们游戏里面充满各式各样的创意时,并且让创意得到它所应该有的回报。那么我们这个平台才能真正变得很有价值。因为最终,我们用户在这里是使用的频次最多的,并且给用户带过来的价值也是最大的。

当然,要做到这样一个目标还是挺难的。但是我认为任何一个平台应该有自己梦想所在。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梦想的话,最终可能会很快把自己当做一个流量经营地,很快把流量耗光,这个事情也就结束了。这是关于小游戏从平台角度我们对它的一个期望。我确实很希望我们将来在小游戏平台里面,看到的小游戏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你对它的印象不再是一个玩三连消这样一种类型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玩一个小游戏是正经事。

八、公众号APP没有实现微信的想法。

下一个点是关于公众号的,我知道大家特别关心公众号的情况。因为很多人在做这一个方面的创业,并且看起来好象经过几年,公众号的流量红利早就没有了。但红利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一个范围,我特别想了解一下,在座多少在从事公众号的工作?还挺多的。大家也是热情很大,我以前说过公众平台不是为你们准备的。但确实公众平台是被自媒体应用最好的领域,虽然不是为大家准备的,但是我们其实真的想要想很好服务大家。

最近其实我们做了特别大的一些变化,包括公众号的改版。也包括看一看里面有一个好看,如果简单回顾一下公众号历史的话,公众号刚发布的时候,确实可能很多人利用这样一个当时的流量口,获得一个巨大粉丝。并且当时其实公众号有一个特别好的现象,记得在最早一次公开课甚至分享过一个数据,当时的公众号的阅读量有70%,80%来自朋友圈转发。只有20%,30%是来自于订阅号里面的。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觉得它特别好?

因为它其实符合一个二八定律,就是有20%的人挑选信息,80%的人获益,通过20%人的挑选来阅读文章。经过几年下来,一个是用户它可能接触信息渠道更多,另外一个如果我们在内容质量上没有持续的有一些特别好的内容,这里对用户的黏性确实有所降低。我们自己也在盘点说通常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做了一次改版,然后发现效果并没有很大。然后当然很多公众号觉得自己效果反而变差,我们数据来看他没有变好也没有变差。我们自己分析认为这里面很大一个问题,其实并不是说我们改版怎么改的一个问题。对于改版来说,它只是帮助用户重新梳理一下它的阅读方式,使他更有效还是效率更低。

我们自己也认为我们改版目的只是为了让用户觉得阅读效率更高,也就是说当他继续找文章更容易找到,或者浏览文章更方便,一个效率的问题。本质的问题并不是它看这个文章效率问题,本质的问题还是说这些内容对他有没有吸引力。然后我们自己盘点的话,像我们其实内容吸引力方面,这一个是需要我们去强化的地方,否则我们不管怎么样把版面改来改去,用户也不会在这里停留,也不会来看它,所以好的内容才是根本。

从平台角度来说,一个好的平台,应该自然的会鼓励到更多的内容创造者来创造好的内容。有一次我跟同事们说,相比博客时代,博客时代当时好的一些博主,写了一些文章,好象量更大一些,因为当时我们做邮箱阅读空间我们知道,其实当时每天有很多博客相当好,当时那一批博主,反而现在好象没有,现在公众号里面的知名博主好象没有当时多了。这一个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是我们的机会所在。也就是说要有一种机制,使得更多人在里面产生更多优质内容,如果没有更多优质内容产生一定我们的平台做的不够好,对人才吸引力不够大。这也包括我们最近看到的关于打击洗稿,也是这样一个目的。否则平台里面内容也会变成劣币驱逐良币,使平台的优势内容会越来越好。

关于怎么样能够鼓励产生更多优质内容,这是公众平台下一步要面临的特别大的任务。但对于内容的形式,可能大家也会做一些尝试。比如视频化展现这一些内容。所以去年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有一个公众号的APP,大家可能会给予很大希望。但是它只是一个帮助公众号的发布工具而已。

我们去年发布APP为什么延伸那么多才发布,并且发布看起来没有起到特别大的效果,因为当时我们想要发布一个APP,这一个APP是做一种改变,能够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写文章。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在这里面来写公众号文章,像当年QQ空间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写日志,围绕这样一个目标做的。只不过我们后来没有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并没有通过一个APP可以带动起更多人参与进来。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方向仍然是说平台应该能够吸引更多人来创作文章才是。

另外一个点是关于社交传播。在朋友圈,微信早期确实通过分享来阅读的人是大多数,自己主动看的反而少部分。我认为那是一个很好的一种比例分配。我在后面会专门发一个比较长的篇幅讲这一点,关于社交传播和社交阅读。

九、社交的本质是强加自己的人设给别人。

下面一个点是我从来没有谈过的点,我感觉公开课里面都是在聊一些宏大的目标。。但是对于我们微信的本源,或者微信的最基础的东西没有聊过。我这里准备花一点时间聊一下关于社交的话题。因为其实本质上,微信是一个社交工具。微信能够有十个亿的用户,本质上是因为它是一个社交工具。

对于社交这个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每个人理解不一样,什么是社交。我这里不解释,大家就自己理解吧。我其实想说另外一个话题,社交的起源是什么。这个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可以自己想象。我自己会想象一下社交起源,起源于什么。

可能在很久很久以前,如果人都是一个一个个体的话,它是没有社交的。当人变成一个群居动物时原始社交产生了。人在一个群体里面,一个社区里面最大诉求是什么?最大的诉求是不要被这个群体所排斥,所以会有语言,必须要跟人说话。如果所有人不理他,他会被整个社会排斥,就没有办法生存。他跟别人说要说什么好?他说的话必须要体现他有价值,能够对这个社区带来价值,所以要说一些吹牛逼的话。因为这样别人就会很重视它,否则他还是没有价值的。必须要有一些夸张色彩。这是我对原始社交的想象,大家不要太当真。

所以对于这一个习惯延续到现在,大家在朋友圈里面必须要发一些很夸张的旅游照片等等,就是延续当时习惯。否则别人不会觉得你很重要,觉得你不过如此,然后会担心被排斥走。大家会在朋友圈里面精心挑选一些很夸张的东西放在上面。

以前在知乎里面,提出问题不是为了要答案,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我有时候会自己琢磨一下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我提过这样的问题,我说沟通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们可以问一下自己,沟通本质是什么,这个肯定没有答案。因为可以从不同层面来说它的本质是什么样的。

我后来自己给自己找到一个答案,我觉得从一个社交产品角度来理解它的话,我觉得沟通就是一个把你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一个过程。不知道大家听懂这一句话没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希望别人能够接受。并且你理解自己的人设跟别人认为你的人设其实不一样,然后你跟别人沟通,你的目的让别人认同你所认为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所以你跟别人说的每一句话,不管是有意无意,其实你都在希望别人接受你对自己人设的设定,表面上看可能跟别人争论一个很理性的问题。但是本质上你可能就是希望别人认可你传递出来这个关于你人设的信号。当然这是我自己的一种方便我去理解社交的一种想象,它不一定是一种科学研究。

如果用这一个去引导到关于发朋友圈的话,其实发朋友圈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人,强硬把自己的人设通过朋友圈这样一个方式,再到所有朋友脑袋里面去的这样一个过程。比如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其实背后代表你希望你朋友认为你是一个这样的人。所以你其实是在推广你的人设,你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过的。不会放一些你不认同东西在里面。其实都是对美化你有帮助。

很多人还会问一个问题,我朋友圈为什么只能够发照片不能发文字。文字比较曲折一点,因为如果你要推你人设的话,你需要一个更方便,能够帮助你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工具。如果我们让每个人去写一段文字推自己人设,这对于普通人来说难度很大。

按照我的观察,大部分人设很难写出一段很精美的文字出来,或者即使写出来,也不自然。但是大部分人会拍一个照片,通过照片代表自己,拍照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而且文字很困难。我们为了帮助他能够表现好它的人设,让他选取一个最清晰的工具拍一个照片就可以。少数清醒的人,像我这样的人就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要配什么样的人设。我发微博时经常问自己要表现什么,大部分情况下,我本来写好一段话,当我背后想表现什么的时候,我把这个话删掉不发了。因为我觉得想到这一层就没有再去表现这一层了。

当然大部分人都不是这样的。所以越是自己的短处越要发一个朋友圈强化它,往往是这样一个过程,看来大家很认同这一点。这对社交,对朋友圈当中社交产品来说,它很有用。但是它可能也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说发一个旅游照片,如果发好几次,会认为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旅游。如果老发加班照片,大家会觉得这个人好勤奋,每天都在加班。事实上可能并不是这样,这就是人设推广,虽然有作用,但是也会过头。并且因为你是用推广人设,所以很难表达你真实状况,因为我们并不是每一个时刻都是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但是只要你朋友圈里面说你很开心,大家就会认为你每天可能都很开心。所以我们朋友圈里面看到往往是对方最好的状态,所有不好的状态都没有在里面表现出来。

我们并没有一个工具记录每个人最真实的状态。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做一个新的功能叫做时刻视频,或者说我们后来把这个时刻视频名字改了,最新版本里面叫做视频动态。

微信里面取名字的习惯,一直是通俗易懂。用户会怎么称呼它的,那就是它的名字。而不是我们

标签: 讲述 微信 8年 走来 心路 历程 张小龙 小龙 四小时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